寻甸一中肇始于“寻甸县立乡村简易师范学校”,前身为寻甸县立初级中学,始建于1939年秋。 1950年3月,学校更名为“云南省寻甸人民中学”,同年11月更名为“云南省寻甸县第一初级中学”。 1960年开始招收高中生,正式办成完全中学,更名为“云南省寻甸县第一中学”。1979年12月至今,校名为“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”。2001年高中扩招,初中部停止招生。学校长期初高中协调发展,初中精品化,高中优质化,规模层次逐年提升。是一所文化底蕴厚重、办学历史悠久、办学理念先进、师资阵容强大、办学设施精良、管理严格科学、教育质量上乘、发展业绩辉煌的学校,属省一级中学、省文明单位、市文明学校、县示范学校,承担着面向寻甸全县的高中教育任务。70多年来,寻甸县一中一直是寻甸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。
新校区于2009年2月10日奠基,占地176亩,投资2.4亿元,按省一级完全中学标准建设,包融现代化、个性化、人文化于一体,呈现生态化、园林化、数字化于百物。2009年12月,占地135亩、投资6000万元的寻甸体育中心划拨寻甸一中管理使用。2010年8月底,原县一中、三中成功整合为新的寻甸一中,全校师生分批乔迁新校址。
学校把“搭建公平竞争平台,实施规范精细管理,以制度和情感治校”作为办学理念。根据教代会通过的管理制度,对师生的日常行为、工作和学习情况进行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考核,根据考核结果晋升职称、兑现绩效工资,成绩好的就表彰奖励,违反制度的就扣考核分、扣工资、解聘!我们认为,不讲原则,就无法搞好工作,不讲感情,就不是人!工作上要讲原则,严格要求师生,生活中要重感情,关心爱护师生。通过几年的努力,“竞争→考核→激励→进取”的良性运行机制在我校基本形成,管理者从“督战员”逐渐变成了“裁判员”。
按“一改、二制、三落实”的工作思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。
“一改”就是改革课堂教学。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,我校曾借鉴外校多种课堂教学模式,并根据生源实际不断改进。从早期的“先学后教”,到“引、动、展、评、考”,进而在实践中总结出“三环节四步骤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,运用后效果较好。
“二制”就是领导挂钩班级制和教师联系学生制。一是我校不设年级组,实施校级、处(室)、班主任和组长三级管理体制,每学期初将全部班级搭配均分为七个小组,用抽签的方式分配给七个校级领导及各自所分管的中层领导管理,下移管理中心,使各处(室)对班级、小组直接实施有效管理,避免推诿扯皮,努力形成人人有事做、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。二是每学期初将学生搭配分组,用抽签的方式分配给任课教师管理。期末根据班级成绩进步名次考核挂钩领导、根据学生成绩进步状况考核任课教师。
“三落实”就是落实“励志、感恩、赏识”三项教育;落实“堂测、周测、月测”三步测试;落实“精细化、规范化、人性化”三化管理。一是通过“图文”、“声像”、“活动”三种途径,利用广播、电视、展板、橱窗、宣传牌、校刊、校报、校史馆、校本教材和工作月报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营造“励志、感恩、赏识”三项教育校园文化氛围。通过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、唱校歌、周五小结及《感恩世界》、大课间操、“心中的伊甸园”文体艺术节、成人仪式、“感恩父母,备战高考”系列活动、报告会、演讲和辩论比赛、社团活动、远足等系列活动打造“励志、感恩、赏识”三项教育青春活力校园。二是借鉴衡水中学“作业考试化,考试高考化,高考平常化”的做法,遵循记忆规律坚持“堂测、周测、月测”三步测试。三是秉承“细节决定成败”、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、“以人为本”等理念,努力落实“精细化、规范化、人性化”三化管理。
根据人的潜能开发学校课程。研究表明,人具有“语言、音乐、数理逻辑、空间、身体运动、人际交往、自我认识”七个方面的潜能,不同的人存在的潜能不一定相同。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,有存在各方面潜能的学生,为使具有不同潜能的全体学生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课程,我校围绕七个方面的潜能开发了30多门选修课,为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提供锻炼和发展的机会,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。
为学生终身受益打造学校特色。教育部“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,使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”的要求,我校将“健美操、民族舞、现代舞”三项运动作为我校全体学生的必选课程,打造文化氛围浓郁的青春活力校园。利用每天上午的课间操和下午大课间天天学,天天练,使每个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三个不同风格的舞蹈,成为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,使我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具有雅人深致,活力四射的潜质。2017年3月被云南省认定命名为第一批“省级体育特色学校”。
|